2025年11月14日上午,人文学院特邀方廷钰教授做中医典籍翻译专题讲座之“中医典籍翻译实例分析”,近120名师生参与讲座,讲座由孔祥国副院长主持。

方廷钰教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传播研究中心主任,多年从事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,出版多部中医药英语教材、词典和译著,其团队制作的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(英文版)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峰会大奖,是中医翻译与传播领域的著名专家。
讲座伊始,方教授以翻译理论为基石,梳理了严复“信、达、雅”与奈达“功能对等”理论的核心要义。他指出,严复提出“信为本、达为要、雅为境”准则,奈达强调“读者反应一致性”的功能对等理论,两者虽源于中西不同文化语境,却共同构成了典籍翻译的评价标尺——前者追求忠实与文采的统一,后者注重意义与效果的契合,二者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了双重理论参照。
结合《黄帝内经・素问》等译本的对比分析,方教授直击中医翻译的痛点与难点。他以德国汉学家文树德全译本、美国学者伊尔扎・威斯节译本等为例,细致拆解了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“心之合脉也”等语句的翻译问题:有的译者将“术数”译作“methods”,忽略其蕴含的养生法则;有的把“秋刑”直译为 “autumn punishment”,未能传递中医“秋季肃杀之气”的文化内涵。他特别强调了音译滥用问题,“道”“德”等哲学词汇在多版译本中或作“Tao”或作“Way”,部分译本甚至仅标注拼音却不加注释,导致西方读者陷入理解困境。

方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感慨道:“中医典籍翻译不是文字转换,而是文化解码”。他主张,如同文树德翻译《本草纲目》需中国学者助力诠释术语那般,中外合作才是破解中医典籍翻译难题的理想路径——中国学者把握文化内核,外国学者兼顾目标语表达习惯,方能实现“既不丢魂,又能传神”的理想境界。

在答疑环节,众多学生积极向方教授请教,问题涵盖中医术语翻译技巧、中外合作翻译项目参与途径、如何平衡文化内涵传递与外语表达流畅性等。方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学术与实践经历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解答,不仅为学生们答疑解惑,还分享了诸多实用的学习与研究建议,让在场学生收获颇丰。
正如方教授所言,每一个中医术语的译法选择,都关乎文化基因的准确传递。这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讲座,让在场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医典籍翻译的艰巨性与重要性,也鼓励广大师生投身中医翻译事业,为中医药国际传播贡献力量。